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粽香悠悠,情浓端午

[发布者]:[发表时间]:25/05/30 21:01:58 [来源]: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又被称为端阳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节日当天,赛龙舟、品粽子、悬挂艾草等习俗代代相传,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端午文化的影响力早已跨越国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开展相关庆祝活动。值得骄傲的是,在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端午节正式收录进《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其成为我国首个跻身世界非遗行列的传统节日,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与重要价值 。

端午节的由来

长久以来,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传统习俗,缘起于对中国历史上伟大诗人屈原的深切缅怀,也正因这段渊源,新中国成立后,端午节一度被赋予“诗人节”的雅称。屈原作为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不仅是我国有史可考的最早一批著名诗人,更荣膺世界文化名人的称号。他独辟蹊径创立“楚辞”文体,开创性地构建起“香草美人”的文学象征体系,留下《离骚》《九歌》等千古不朽的经典篇章.

据文献考证,以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在我国已绵延1500余年。传说当年屈原自沉汨罗江后,当地民众听闻噩耗,即刻驾舟奋力打捞,一路追寻至洞庭湖,却始终未能寻得诗人身影。彼时恰逢阴雨连绵,搜寻的船只暂避于岸边亭阁。当人们得知是为寻找贤德的屈大夫,又纷纷冒雨启航,争相驶入浩渺湖面。这场声势浩大的搜寻行动,逐渐演变为如今热闹非凡的龙舟竞渡,承载着人们对屈原的追思。同时,百姓们担心江中的鱼虾啃食屈原遗体,便将饭团投入江中喂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端午食粽的习俗,让这份怀念通过传统美食代代相传。

端午节的习俗


一、赛龙舟

赛龙舟作为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习俗,其历史渊源颇为深远。据传在古代,楚国百姓对贤臣屈原投江自尽的噩耗悲痛万分,为挽救他的生命,众多人纷纷划船奋力追赶。众人争分夺秒、你追我赶,一路追寻至洞庭湖,却终究未能寻得屈原踪迹。自那以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地广泛流传,深受当地百姓喜爱,成为端午时节极具特色且热闹非凡的传统活动会以划龙舟的方式缅怀屈原。在龙舟竞渡过程中,人们不仅希望借由激烈的划桨动作驱散江中的鱼类,避免它们啃食屈原的遗体,更将这份对先贤的追思化作力量。

二、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祝愿考生考上好的学校。

三、系五彩绳、佩香囊

五色线由青、红、白、黑、黄五种色彩的丝线编织而成,在传统文化中,这五种颜色被视作吉祥的象征。每逢端午佳节,人们将五色线佩戴在身,祈愿它能护佑平安顺遂。随着时光流转,系戴五彩绳的习俗逐渐衍生出挂香囊的新形式。在端午节,孩童佩戴香囊的传统由来已久,古时人们普遍认为疾病缠身是妖邪作祟,故而相信香囊具有辟邪驱瘟的神奇功效。而从实际功用来看,香囊不仅是装点衣襟的精美饰品,更蕴含着丰富巧思。其内部装填朱砂、雄黄、香药等物,外部以丝布精心包裹,馥郁香气萦绕不绝。再搭配五色丝线编织成的绳结,工匠们巧妙构思,将香囊塑造出形态各异的模样,串成精美的挂饰,小巧玲珑,惹人喜爱。

四、挂艾草、菖蒲

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配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它们被认为有驱邪辟恶的功效,可保护家庭成员的健康和平安。

五、点雄黄酒

雄黄作为传统中药材,在古人认知中具有化解百毒的神奇功效。每逢端午佳节,陕西地区便延续着一项颇具特色的习俗:人们将雄黄研磨后浸泡于酒中,制成具有特殊气味的雄黄酒。随后,家长会小心翼翼地用沾有雄黄酒的棉球,涂抹在孩童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和脚腕等部位。在民间传说里,雄黄酒散发的独特气味宛如天然屏障,能够有效抵御蚊虫叮咬,还能令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毒虫避而远之,成为守护孩子们平安健康的“护身符” 。

参考来源于咸阳师范学院图书馆